当前位置:大哥资讯网 > 国际新闻 > 正文

张伯英 辛棔脽︱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导语:枯木奇石图多少年来“听说过,没见过”的苏轼唯一存世名作《枯木怪石图》,香港某拍卖行忽然从日本征集到手,并呈现于世人面前,引得议论纷纷。这几个月来,说真说伪的都有。这个热门话题,本人也颇为关注。前几天看到清华大学谭胜光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守望与信仰: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的

枯木奇石图

多少年来“听说过,没见过”的苏轼唯一存世名作《枯木怪石图》,香港某拍卖行忽然从日本征集到手,并呈现于世人面前,引得议论纷纷。这几个月来,说真说伪的都有。这个热门话题,本人也颇为关注。

前几天看到清华大学谭胜光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守望与信仰: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的原作吗?””,流传甚广。仔细阅读文章后,列出与这幅画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很有启发性的。这篇文章给谭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杨尊藏张及其元代生活的考证,颇有说服力。

不料昨日有人提示,谈文最有学术价值的关于“杨遵用印”的部分,文献内容以及结论居然来自于十六年前别人的考证。听了之后,颇为震惊!于是查阅了源头:发表在上海《书法》杂志2002年第四期上的孙向群《杨氏集古印谱考辨》一文。此文根据《枯木怪石图》中杨遵的用印,搜集相关史料文献,理清了宋代杨亿、元代杨载与杨遵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杨遵的大致生年。这是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对一个前人未曾研究透彻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清晰研究。

仔细查阅《谈文》关于杨尊与孙文的考证文本,不难发现,无论是论证过程还是考证结论,前者与后者高度重合,甚至引用文献的内容也完全一致。下面将进行详细的比较。

谈文:

濮城人杨遵,“迁唐,各印民族皆受杜教制”。《枯木奇石图》中杨尊的“蒲城杨文公宗道斋书印”,“蒲城杨文公”指北宋著名学者杨仪;根据元初学者杨载的墓志铭,“洪钟生于蒲城。他最初是作为浦城人建造的。他与宋翰林的学士学位相差11年...他的父亲参加了一次跳水比赛,弥补了北京所有学生的不足。因为他的家庭,他出生在杭州...他和翟家结了婚,有三个儿子和三个男人。只要他在,他就当选了,一直跟着,一直跟着。”所以,杨遵是杨载之子,父子是北宋学者杨仪的后代。杨在博参与了一组书,赵孟頫很欣赏。他40岁时还不是官员。被户部贾推荐到朝鲜,被称为布衣国史院编辑。他还修订了《吴宗实录》,调整并带领官海船万虎夫号闪亮打磨,还提出了管制案。元仁宗延佑二年复试,成为第一秀才。饶州路通知他关于浮梁洲的事,他搬到了儒林朗。赵孟頫《宋双平原图》卷后,现存唯一的碑文是杨载的书。据《杨墓志铭》记载,杨载于1323年去世时,长子年仅八岁,可以推断次子杨遵生于1317年至1322年间。杨仔成年后留下的是儿子的遗产还是杨尊的遗产,不得而知。杨载生前所作的赵孟頫《宋双平远》后成为杨尊的收藏。有“杨遵之印”、“昌邑后裔”、“杨书画名家”等一系列参考文献。

孙文:

《史记》第七卷,蒲城人杨遵,移民钱唐,篆隶皆受杜氏所教。

当代印学史论家韩天衡先生编《历代印学论文选》中记:杨遵,字宗道,浦城人,徙居钱塘,生平事迹不详。

近年来,瀚海97拍卖会58号拍品是杨尊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张伯英二王四帖》,让人认清了杨尊书法的真面目。在这本书的介绍中,叫做“从举荐开始,成为镇江知府”。闲时需游山玩水,寄诗给兴”,据《江南通志》第114卷《南麂志》记载,杨尊在洪武初认识镇江:

《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四“职官志 ·名宦三·松常镇三府”:明杨遵,字宗道。洪武初守镇江,廉明有为,善于抚御流离复业,百废具举。性好学,文章政事一时翕然称之。

苏轼的《枯木奇石》中有杨尊的九个印章。从这些印章的内容中,我们知道杨尊是“海月之主”和“怀玉山人”。特别是一枚印印显示了杨尊的世系,说是“蒲城杨文公家宗道斋书印”,让我联想到元代著名学者“蒲城杨载”。杨载是洪钟人,浦城人,生活在钱唐时期。《元史》第190卷有一篇传记,名曰:“伯涉群书,文有沉浮。他40岁还不是官员。吴兴·赵萌在翰林,他必须承担他正在做的事情,这非常重要。因此,负载文学的名称含蓄地移动了资本”。两人都是福建人,后迁居钱唐。他们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

《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有《杨仲弘墓志》一则,使我解开了两者关系之谜。

......忌讳,姓杨,初建时为蒲城人,师从宋翰林学士,文十一...父潜,编为北京学生,因其家在杭州及杭州人,...嫁给翟氏,三个儿子三个男人,选的越久越好,跟着如娣如老二...

原来他们同是北宋翰林杨文公杨亿后人,杨遵为杨载次子,杨文公名杨亿七岁能属文,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诏见,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景德三年为翰林学士,杨遵的家学之渊可见一斑。

《杨洪钟墓志铭》让我们对杨尊的生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他父亲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洪钟明年死了,他哭了,他八岁的朋友蒋棠选择了孤独……”杨载于知止三年八月十五日去世。这个墓志铭写于1324年。当时杨尊的哥哥杨轩只有八岁,有三个兄弟,所以杨尊的生日可以定在1317年到1321年之间。

作为一篇发表于十六年前的论文,孙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找到了一系列新材料,初步恢复了杨遵的生平事迹。首先,该文指出1997年瀚海58号拍卖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是杨遵传世唯一书法真迹,并指认“海岳闇主”一印系杨遵自用,同时指出苏轼《枯木怪石图》上有杨遵九枚印章。其中一枚“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是关键信息。正是这枚印章,坐实了北宋的杨亿是杨载家族的先辈。再联想到杨遵与杨载是否有联系。最后根据《杨仲弘墓志》,发现杨遵是杨载次子。由此推断,杨载生年在1317-1321之间。

以上几点都出现在会谈中。

《海月大师》

《蒲城杨文公宗道斋书印》

谈文进一步说:

杨遵传世《张伯英二王四帖》一书,曾被明代大收藏家项边原收藏。根据卷上“海月大师”和“海月大师印”的印鉴,项误以为是米芾所作,题为“张林二王四帖”。

孙文:

近年来,瀚海97拍卖会58号拍品是杨尊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张伯英二王四帖》,让人认清了杨尊书法的真面目。.....在苏轼的《枯木怪石》中,杨尊的印章多达九枚。从这些印章的内容中,我们知道杨尊是“海月之主”和“怀玉山人”。

谈文提到《枯木竹石图》的俞希鲁跋,同时谈及俞希鲁为杨遵所藏《杨氏集古印谱》作序,也是孙文的考证内容之一。

余锡禄《枯木竹石图》后记

谈文:

从余锡禄《杨集古印序》看,杨尊与余交好。

俞希鲁,字用中,永嘉平阳人,出身世家,其父俞德邻,祖父俞卓在南宋宝佑年间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俞希鲁“学业浩博,淹贯群籍”,着名的元《至顺镇江志》,正是出自其手。据明初宋濂《芝园续集》之《俞先生墓碑》,俞希鲁卒于明洪武元年八月二十二日,终年90岁。这就说明,俞希鲁为杨遵跋《枯木怪石图》和撰《杨氏集古印谱序》,都是在元亡之前。

孙文:

再看俞希鲁的序,俞希鲁字用中,丹徒人,庸弟。举受处为独峰书院长。移饶为长芗书院,除庆元路学教授,擢归安县丞,升江山县尹,改永康,皆着治绩。至正十七年以松江府判仕。明洪武元年卒,年九十。编有《至顺镇江志》。其序曰:

俞家璋的《杨太子古书集注》列举了三十七种古代印章图案。去杭州旅游后,了解了竹楼和儿子,得到了收入丰厚的《学古编》,之后被认为是一个有钱的博客。但现在看蒲城杨侯宗道的印谱,这还远远不是两本书....只录梓而走天下,以便做好事者得考之。整理道路并鼓励它。玉口玉溪路

谈文大多数是描述性的文字,谈教授将《枯木怪石图》与道教题材相联系,竟得出苏轼崇尚道教的结论,却忽视苏轼与佛教的渊源,已显出对苏轼的无知。而文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内容,也就是论证元代杨遵藏印与杨载、杨遵之间关系的部分,则与孙文使用的材料高度重合。谈文从苏轼《枯木怪石图》上存在元代杨遵的一组印章谈起,也是依照这组印章中的“浦城杨文公家宗道斋图书印”,指出杨遵与北宋杨亿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杨仲弘墓志》阐述杨遵为杨载之子。接着谈到杨遵传世真迹,依然引用1997年瀚海58号拍卖品《临张伯英二王四帖》,指出其中的印鉴与《枯木怪石图》存在联系。就连《杨氏集古印谱序》关于题跋者俞希鲁与杨遵关系的记载,也是来自孙文的考证。

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些成就都是谭教授自己发现的。反复查看文章,谭文重新整理孙文使用的材料,让人觉得恐怖。乍一看,似乎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别人辛辛苦苦在图书馆找到的文献和证据,以及基于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似乎是自己的发现,没有提到原作者的功劳。这就是这种“洗笔”的妙处。

当代学者使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标明出处,这是学术铁律。而谈晟广教授所用的“洗文”手段,对读过孙向群先生文章的读者而言,实在并不高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大哥资讯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dggaoda.com/news/guojixinwen/36841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家长网上抱怨 马上评|家长抱怨就开除学生 到底谁在制造“负面影响” 下一篇: 大富翁1 30年前的《大富翁1》长啥样 姚仙人生第二款游戏 很多人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