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哥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美好的青春 人民日报评《最美的青春》:书写当代中国“青春之歌”

导语:【引言】“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创造“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彰显当代中国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志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以动人故事和感人形象讴歌英雄、讴歌
【引言】“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创造“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彰显当代中国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志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以动人故事和感人形象讴歌英雄、讴歌塞罕坝事迹,写活精神,写进人心,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要求,具有标杆意义。以下为两篇关于《最美的青春》的评介,均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08月31日24版。

《书写当代中国“青春之歌”》

文/程响钟

如果说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革命年代中华有志青年的青春之歌,那么,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便堪称共和国建设年代中华有为青年的青春之歌。这部根据共和国半个多世纪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实现绿色奇迹而创作的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精心塑造出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把塞罕坝精神成功地审美化、艺术化,是一部难得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这是文艺界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生命之树,我们不仅要像鸟一样在每一根树枝上跳跃歌唱,而且要像鹰一样从高处/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野心。”三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把荒山野海变成了一个前景无限的绿色世界,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统一的生动故事,也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实践。要讲好塞罕坝人民奇迹的生动故事,写好塞罕坝精神的英雄史诗,既要有超凡的审美创造能力,又要有驾驭和发现这一史诗实践的历史哲学意蕴的伟大志向。《最美的青春》创作团队以一流的审美标准表达塞罕坝的主旋律,讴歌塞罕坝精神,彰显“升起精神旗帜,竖起精神支柱,筑牢精神家园”的宏愿,助推中华民族真正的力量。

杰出的美学品位

最美的青春展现出出众的审美情趣。首先,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专注于营造塞罕坝人在绿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历程,以物带人,以人物命运引领植树造林事件,从而吸引观众一一关注。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电视剧最终是人学。写出人物独特的命运,刻画他们的性格,是电视剧讲好故事的关键。为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必要塑造沙丘沙漠的造林特征。请看,第一个回到大坝的大学毕业生冯诚,三年后响应党号召的秦雪梅、隋志超、沈梦音、孟玥、张曼菱等大学毕业生,以及先遣队的赵天山、那达泉、魏、等人物,都各具特色,语言优雅生动。最美的青春,最美的精神,最美的灵魂,都离不开最美的爱情。冯成与、赵天山与、隋志超与沈梦音、魏与、那达泉与季秀荣...这一对世间最美的爱情,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纯粹、最真实、最高尚的爱情观,绽放着理想、信念、人性之美。

其次,作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遵循严谨的纪实美学原则,真实再现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靠精巧情节环环相扣、精彩细节连连不断增强艺术魅力。几番科学育苗和植树并未作为最直接描写对象,而决定着科学育苗和植树成败的人物的青春故事,倒成为艺术结构和叙事逻辑的主要载体,由此可通过细节刻画寻踪人物心灵轨迹。冯程与覃雪梅纯洁高尚爱情的萌生发展,覃雪梅对武延生的“被恋爱”到转而真诚追求冯程,其间过目难忘、感人至深的细节几乎集集皆有;赵天山与张曼玲那一波三折、终成眷属的爱情细节,多么催人泪下。沈梦茵结婚十年才怀上孕却为尽职尽责,不幸牺牲在风雪路上……这类强情节设计撼人心扉。

第三,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美学精神,展现了中国美学风格。第一,注意通过相信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理智与情感相结合。历尽风雪傲然独立的“功勋树”,与先遣队共生死的“小六子”狗,千针万线织成的围巾,漫天飞舞的大雪,一望无际的沙丘...所有的物件和场景,都寄托着塞罕坝人民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之情,蕴含着塞罕坝人民誓创地球绿色一里的雄心壮志!第二,注意简洁明了。全剧共36集,完整描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塞罕坝人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轨迹。叙事简洁明快,展现真实适度,集首有回响,聚焦高潮,集尾留悬念,一扫时下一些电视剧的繁琐之风和油腻味道。诗人艾青的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有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可以准确概括塞罕坝人的家国情怀。三是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看完整部剧满脑子都是想法。从寸草不生、黄沙漫天的沙漠到苍翠繁茂的森林,从赵天山、老刘头到冯成、、隋志超、魏、那大全、沈梦音、、、季秀荣、、李铁牛、吴等。活跃在我们脑海中的,都有着深刻的塞罕坝精神意境。

丰富的历史意蕴

《最美的青春》历史内蕴是深刻丰富的。习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在一部作品中深刻而精准地反映共和国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予以艺术表现。《最美的青春》在这方面展现的文化自信和坚守的唯物史观值得称道。

一是坚持面向生活、开拓未来的现实精神,不回避养殖造林中遇到的矛盾、斗争和困难,坚信塞罕坝人民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祖国创造绿里的理想信念和雄心壮志是战无不胜、不可战胜的。因此,在创作思维方面,要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划清界限,力求求实、全面、辩证,科学地分析历史,在艺术中真实再现历史,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灵魂进化得到相当准确的审美表达和艺术呈现。

其二,坚持理想信仰、浪漫情怀,并将其作为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精神支柱予以真实感人的审美表达与艺术呈现。《最美的青春》可谓生气灌注,这生气便是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情怀,是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写出这生气,就写出了创造绿色奇迹的历史的本质真实。以冯程形象为例,他热爱党,申请入党,但由于当时“左”的干扰没有被批准,他丝毫没有气馁,队友们宣誓之时他也在屋外庄严宣誓,并告诫自己:“从今天起,虽然我尚未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已入党了!”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令人动容。

第三,坚持用唯物史观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人物形象。还是以冯成为例,虽然他是创造绿色一里的头号英雄,但编剧郭靖宇却深意写道,他在城里进疗养院几年后,发现新闻里报道的塞罕坝绿化面积已经达到85%。“这是吹牛,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说明,一旦脱离实践,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回到塞罕坝后,他亲眼目睹后人通过科学研究把不会种树的“死人”带回来,于是他立即承认错误,赔罪。这不仅没有损害冯诚的英雄形象,反而使英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感人。

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最美的青春》创作集体深入塞罕坝,以塞罕坝精神创作拍摄《最美的青春》,为塞罕坝英雄树碑立传、传神写照,也为当今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榜样。

《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新探索》

文本/李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产电视剧蓬勃发展,响当当的主旋律电视剧也很多,但像《最美的青春》这样质朴、真实、打动人心的作品依然令人瞩目。《最美的青春》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上一群造林人的故事,这样的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视效果和观众反响,令人惊喜。如果说塞罕坝是中国绿化工程的一个奇迹,那么《最美的青春》这样一部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今天荧屏选择如此多样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这么高的关注和评价,同样也是一个奇迹。某种意义上,这部剧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电视荧屏上一次最新的胜利。

从《青春选择》解读塞罕坝精神

这部剧的名字叫《最美的青春》,它把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高扬的主流价值观紧紧系在“青春选择”这一重要人生命题上。青春是人生最华美的篇章,青春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相信包括90后、00后年轻人在内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最美的青春》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感动。

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对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最美的青春用冯诚、秦雪梅等典型形象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是最美的青春:因为热爱出生长大的土地,所以主动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敢于创造,不怕牺牲,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最好的青春创造奇迹,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就是最美的青春。正如冯诚在剧中所说:“我所有的血和泪都留在这里,我值得留在这里”。这是这部剧的主题,也是它所诠释的崇高人生价值。

和时下很多热播剧相比,《最美的青春》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真实得不能再真实,它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造林的那种时代环境还原到极致。剧中没有所谓“流量明星”,多是功力扎实的演员,他们对艺术的真诚跟这部剧主题一样,彰显奉献精神。电视剧在沙漠荒原取景拍摄,艰苦条件使两位主要演员成了“野人”,剧组要求再高他们也没有抱怨,而是努力报答这个题材。这部剧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精神气质,在当前电视剧市场中是非常少见的,它以充满活力的艺术真实诠释了塞罕坝精神和主流价值观。

挖掘英模剧魅力,自然凸显主流价值

要把塞罕坝人一心造林的奉献精神拍得真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塞罕坝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如果计较个人得失,没人情愿呆在那里。冯程上去坚守三年,接着大学生上去、中专生上去,很多人上去……用6年时间种活树靠的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现在年轻人能够理解吗?让这种讲述“奉献”主题的主旋律作品赢得年轻人的接受和信任,是对导演郭靖宇和他团队的一次考验。

恩格斯曾经说过,真理就是让事实脱颖而出。事实也是如此。还原真相不容易。在《最美的青春》之前,郭靖宇执导的电视剧大多采用了强剧情模式,一经开播就写到了极致。然而《最美的青春》聚焦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冲突。一位英国剧作家曾经说过,所有的戏剧终究是“危机的艺术”。要真正制造危机,解决危机,催生新的危机。通过在强情节模式中注入前所未有的鲜活而坚实的精神力量——塞罕坝精神,郭靖宇的“危机艺术”优势在塞罕坝主题上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崇高往往和牺牲相联系,没有奋斗和牺牲就没有崇高,就没有美学上的悲剧精神。《最美的青春》在这一点上真实感人。第一场戏迎亲,喜服被一场沙尘暴吹跑了;大学生们以为避暑山庄一定很漂亮,结果一上坝,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受冻、挨打、被狼咬,这些最真实的困难凸显剧中人物的牺牲精神。剧中还有三个特殊的“牺牲”:老刘头的牺牲,沈梦茵的牺牲,孟月孩子的意外去世。三个牺牲都很偶然,但又非常合理,因为它符合典型环境中整个形势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让观众信服,这也是主创在艺术上的高明之处。这些牺牲看起来很平凡,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不是编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渗出来的。《最美的青春》正是以这种重情节、重性格冲突的艺术模式,赋予塞罕坝精神以一流戏剧魅力,使它真正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新的发掘和表达。

根据塞罕坝的实践,美学观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是要实干,实践出真知,二是这个奋斗要立足中国大地,走中国道路,革命如此,建设也是如此。《最美的青春》这部剧在主题和情节上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首先,塞罕坝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和书本知识,但光靠书本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剧情设计上,秦雪梅种树育苗的水平最高,但冯诚比她更有经验,冯诚待了很久。他靠实践想出了种活树的道理:越是脆弱的东西,从结籽的时候起就越要经受敲打和锤炼,这样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不能迷信教条。剧中苏联专家佩科维奇的例子就很好,他说塞罕坝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更不相信1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森林,这就是教条。事实证明,照搬苏联模式、美国模式都不行,我们自己的模式最有生命力。电视剧非常朴实地体现这一道理,没有任何说教,说服力反而特别强。植树造林,我们需要借鉴外国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走中国道路。

三是要与时俱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最美的青春》最后几集,原本是先锋的第一代植树造林人冯成,转保守而不实践,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受了这么多苦的人不相信年轻人能创造比他更大的奇迹。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不相信任何现成的结论,它必须对任何现成的结论打上问号。对该剧结局的理解是深刻的,告诉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要始终与时俱进。

《最美的青春》的成功给弘扬主旋律的英模题材、改革开放题材创作提供巨大启示,那就是一流精神指向必须与一流艺术魅力相辅相成。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拥有坚实的主流价值观作精神支撑,也要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手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英模人物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的青春》带给我们的是精神和艺术上的双重启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大哥资讯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dggaoda.com/news/guoneixinwen/36842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家里出现蜘蛛是福是祸 家里发现大蜘蛛的预兆 是好还是坏 下一篇: 大蒜能杀死哪些病毒 辟谣|风油精大蒜能杀死新冠病毒 你太小瞧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