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哥资讯网 > 新闻热点 > 正文

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导语: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编辑评论/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学者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将唐诗研究与浙江地域文化相结合,得到学术界的认可。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浙东唐诗之路”。这样,“浙东唐诗之路”就与当代浙江文化建设相结合。2019年2月

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编辑评论/说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学者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将唐诗研究与浙江地域文化相结合,得到学术界的认可。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浙东唐诗之路”。这样,“浙东唐诗之路”就与当代浙江文化建设相结合。2019年2月11日,本版出版了林嘉莉的《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创作》,介绍了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诗人及其诗歌。本期邀请了、陆、唐、龚、等学者,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1.林嘉莉:浙东是唐代江南道浙东观察使所辖地区的简称,因为观察使驻扎在越州,“越州”用来指浙东。“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是指从浙江渡河到越州萧山的西岭渡口,进入浙东运河,然后到达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然后沿着著名的岳重水西河往回走,最后到达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

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一是浙东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为浙东山水注入了灵性和内涵,助力浙东唐诗的形成。

浙东北临杭州湾,南、东分别与惠济山、四明山接壤。境内河湖交错,气候温暖,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西晋末年,北方士人投靠江左,而浙东山水则受到中原士人的重视。这里美丽的风景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喜爱,他们为之叹息歌唱,这带来了浙北文化和浙东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流。欣赏浙东山水贯穿绍兴至天台。孙绰在《天台山赋》中提到:“造天台山的,也是造山美景的。渤海有方丈蓬莱,明日有四个登临。”谢灵运在担任永嘉太守时,也有一批诗作,如《红石行舟海上游》《隔湖望南山北山》《来泽三瀑望两江》《永嘉望海》《第一次去永嘉县》等。这些文献都赞美浙东的山水之美。

第二,繁荣发达的经济条件的支撑。东晋以来,江南庄园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庄园经常被山水环绕,风景优美。一家人在庄园里喝酒写诗,享受自然美景。他们还时不时地聚集朋友,在山河之间吟咏自己的气质,从而成为高雅的收藏品。唐代,浙东地区的社会稳定较少受到兵仙的破坏。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再次南迁,经济繁荣,使越州成为浙东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影响力远超杭州。据《樊川选集》第十八卷记载,晚唐时,浙东地区“西以淠河为界,东以左海为界。织布机耕庄稼,养七州,期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可以看出,当时浙东已经成为唐朝政府收税的重要城镇。正是这种经济繁荣,为浙东唐诗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三,文学的滋养是浙东唐诗形成的关键之一。浙东唐诗道路上最耀眼的存在是山水诗的创作。晋南渡以后,江左文人眼中的山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琅琊王氏《惠济兰亭雅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琅琊王氏兰亭会,可与曹丕南皮之行、石崇金谷吉雅相提并论。就南朝而言,以谢灵运、谢惠连为代表的浙东山水诗创作具有关键性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唐代山水诗开辟了道路。

浙东唐诗路上的山水诗创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游山玩水的诗歌创作。这部分诗在《浙东唐诗之路》中写得最多。如罗的《早发诸暨》、萧的《渡江秋树》、李品的《渡中行》。第二类是诗人关于怀旧的写作。像李白的《越南访古》、孙丕的《爬过城池》等。第三类是写意诗。这种山水诗大多是关于寺庙和名胜古迹的。比如刘长卿的《寄泰州李赤军而寄题国库寺集》,马岱的《题镜湖野旧居》,赵佗的《岳重寺居》等等。这些浙东唐诗路上的山水诗,感情深厚,章法优美,形象精美,与其他山水诗一起,促成了唐代山水诗的成熟。

第四,是思想的融合。东汉末年以来,道教兴盛发展迅速。永嘉南渡,东晋立国,石天道成为通行做法。南朝时期,佛教思想兴盛,尤其是梁武帝大力支持佛教,各地寺庙如火如荼。那是“南朝四百八十庙,烟雨中有许多梯田”。天台山是唐代三教融合共同发展的最好例证。天台山不仅是道教全真派的祖籍,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浙东山水之间有许多寺庙和文物古迹,诗人在其中游览,在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又“以神秘的山川观之”,为山川注入了思辨和哲学的内涵,纵向强化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思想深度。历史的沉淀和文学的滋养,为浙东山水注入了灵性、魅力和精神内核,同时也促成了山水诗的成熟。思想的融合,推动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精神,彰显了国力的强大和气魄,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1988年起,朱月冰先生首次提出“山西是唐诗之路”。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致信肯定,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

“浙东唐诗之路”是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与文人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道路,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思想文化之路。浙东的景观特色是美丽宜人,适合旅游生活;社会环境充满了人气,让人感到轻松的人气就是文人文化。因此,《浙东唐诗之路》融合了山水文化和文人文化。

浙东士人文化兴起于东晋。永嘉之乱,北方士绅大量南下,南北文化大交融。随着江左政权的稳定,南北士人的心理距离缩短,逐渐融合。书生心境平和宁静,罗宗强先生准确概括为偏心境。部分安心使冯谖得以延续,冯谖的延续促进了部分安心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士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东晋会谈主要在浙东进行。王羲之、王凝之、谢安、谢玄、谢衍、许逊、郗超、孙绰等东晋名士,以及智墩、白道友等著名僧人,是谈话的核心人物。他们追求潇洒闲适和脱俗魅力。谢安给王写了一首诗:“当你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你会在秋林唱歌。晚上弹望舒,进屋弹钢琴。五弦清,南风宽。用酒精和醪液淬,用文字洗涤心灵。谁安静,谁就听我说。”唱歌、赏月、弹琴、饮酒、畅谈,是他们闲雅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

显示出文人雅士的风采,并有音乐、书法、绘画的爱好。戴奎擅长写作和绘画,所以他可以和别人谈论钢琴艺术。谢尚山会演奏音乐,也会跳舞。谢安是一个好音乐人。王羲之家是书法世家,王导、王献之、王凝之都是著名的书法家。谢安,一代名家,同样擅长书法。东晋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时代。绘画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兴趣。谢安对当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推崇备至,说“一生以来没有一幅”。收藏和欣赏书画也很受欢迎。桓玄自己不会书画,但他随身带着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放在左右,一有空就欣赏。象棋、书法和绘画作为表达中国文人文化修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东晋文人的生活中有所发现。

当然,也有宜人的风景。从古代到后世的园林都表明,人们喜欢生活在自然景观中。自然风光进入文学较早,《诗经》、《楚辞》、《汉赋》等都有景物描写。然而,正是在东晋时期,我们把对山水的雅与乐的追求作为一个整体,进而用大量的诗词表达山水之美,形成了山水文化。比如王羲之在《兰亭山水》中认为“象行云流水,旋转不息”。陶艺不是我的事业,去也不是我的体系。宗通其实是入驻的,也就是遵循从泰国来的原则。".它的朋友所谓的“池新宇表”,几个很远。理智感是一个,但神秘的意志”。这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玄理的一切都是统一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道教和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士人文化紧密结合,浙东也发生过这种情况。东晋以前的葛洪、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后来的陶弘景,都在浙东开辟道场,求仙炼丹,宣扬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后,浙东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派——天台宗,kokuseiji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人们为什么选择浙东?因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依靠的是古戎、战戟、何逊、卢绾、于禁、空雨,他们中的很多人原本都在浙东。因此,南北士绅的融合主要在浙东。浙东既不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之地,也不太令人不安。文人可以和平地躲在浙东,也可以随时接触政治。

当然,更重要的是浙东美丽宜人的山水。北方的文人墨客在渡过江南的时候,曾经看到北方山水的辽阔,发现江南山水的美丽与清澈,恰恰沉淀了他们追求宁静的灵魂。著名的兰亭聚会就是这样一次山水之旅。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诗人有26人,不会写诗的有15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群体性创作,是山水文化与文人文化紧密联系的典型体现。

以东晋浙东名人为代表的出租车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思想文化基础,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特征。唐代诗人的活动范围从台州、岳州、会稽,扩展到整个浙东地区,出现了一条与思想文化道路融为一体的诗旅之路。据考证,共有451名唐代诗人游浙东,占《全唐诗》记载的2200多名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留下唐诗1500多首。

当然,唐代其他地区也有很多好诗,比如商鞅之路、西域之路、关中到钟书、宋亮、齐鲁、湘楚之路。这些地方也只能从诗人的诗中称之为“唐诗之路”。然而,在古代浙东地区,与文人文化相融合的山水文化,创造了一条以诗为载体的丰富的诗歌之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浙东唐诗之路”的独特之处。

唐·谢军:我主要讲讲“浙东唐诗之路”与唐代浙东茶文化的渊源。

虽然浙东不是茶的原产地,但根据王符的《奇书》可以看出,最迟在惠今皇帝永嘉时期,就有人在忙着采摘、加工甚至贩卖野茶。但是《北堂笔记》第144卷《茶八》中有一些关于茶的记载,比如有些项目是“调心神与内,除倦意与无心”,“思佳少眠,轻身明目”等等。喝茶被公认具有醒酒、提神、消除疲劳的作用,也成为诗人和作家的创作对象,用来抒发情感、愉悦心情、结识朋友、结交朋友。杜预还写了《赋》,开启了唐诗与茶的“联姻”。比如司空图《晚春映柳二首》:“愁使人恨奈阳花,闭屋帘满。我气得闲人都酒精病了,只好又跳过溪茶。”“在山洞里,我说去看桃花,我从俗物中疯狂地飞翔。是在订单之前,远方的信打开了,小燕转着,磨着新茶。”

这些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可分为四类。一是无意中记录了茶树在某个地方的广泛分布,如方干的诗《寄公于第一镜》,“云岛采茶常迷”;第二类以顾况的焙茗坊为代表,主要描述茶农手工制茶的一些工艺;第三类是关于喝茶解忧。比如孟浩然自称“空坐在大厅里互相回忆,喝茶而不是喝醉”;第四类是品茶评茶,比如焦然的《饮茶歌》。由于许多学者积极倡导和实践品茶评茶,浙东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茶不仅成为浙东地区的一种时尚饮品,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大致相当于酒的地位。就像顾况在《茶赋》中说的,“上至帝王”,“下至陌路”。

唐代浙东茶文化在三个方面表现出地域特色:一是浙东梧州“东白”等名茶,是著名的栽培茶,被李昭的《唐果石补》列为“名茶”;二是越窑生产的秘茶很早就被用来喝茶;第三,日本僧人在唐顺宗永贞元年间在天台阁寺学习,回国时随身携带茶籽,最终成功传入日本。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历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认可。邹志芳的《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与浙东经济》、胡的《浙东唐诗总集》等诸多研究成果,逐渐明确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时间空边界,即东晋至晚唐,西起萧山西岭,东至浙东

龚:感谢前三位老师的精彩发言,让我们对古代唐诗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来说说“浙东唐诗之路”的实用价值。

第一,首先是“优雅”。这种“雅”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比如时间上,浙东唐诗之路是什么时候发轫的?什么时候定的?它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从空看,“浙东唐诗之路”与“钱塘江唐诗之路”有什么关系?浙东唐诗之路有多少条主线和分支?我们知道,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域边塞。这样,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与“浙东唐诗之路”相关的诗歌在整个唐诗中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浙东唐诗之路》这首诗在整个浙江文化史上有什么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学术上进一步探讨。还有,李白、杜甫等很多诗人不畏艰辛来到浙东,是为了什么目的?他们是来拜佛的?还是求仙?还是怀旧?还是渴望的方式?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因此,我认为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有助于拓展相关学术问题的讨论。

二是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提出之前,很多浙江人认为唐诗与我们浙江无关。然而,有了这一理念,唐诗与浙江地理、文化紧密结合,于是各地开展了唐诗朗诵、诗歌大会等一系列活动。唐诗朗诵的另一个特点是仪式感。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承需要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文化传承影响不大,或者生命力无法持久,或者参与面不会太广。因此,它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朗诵大会、书法展览等等。

第三,有助于提高浙江居民的文化素质。居住在浙江的居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本地居民,另一部分是外来人口。而且来浙江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浙东唐诗之路”帮助移民更好地了解浙江历史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浙江的认同和热爱;有助于当地居民更深入地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从而唤起更多的家乡情怀和自豪感。这种认同、热爱、家乡情怀和自豪感,无疑有助于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为浙江的社会稳定、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李白、杜甫等诗人所写的《浙东唐诗之路》,山水各异,景色宜人。沿途有运河湖泊、高山流水、悬崖峭壁、茂林竹子种植和名胜古迹。在这条旅游路线上,你可以欣赏自然和文化景观。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旅游线路更加珍贵。因此,根据《浙东唐诗之路》的主题,可以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包括家庭旅游、深度体验旅游、商务休闲旅游、青少年研学旅游等。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增加一些科学知识。例如,根据唐代诗人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诗歌,如“赞腾”、“桂子”、茶、莼菜和鲈鱼,在旅游项目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生物知识。根据诗人关于赤城山和其他名胜的诗,可以介绍一些地质知识。根据诗人关于天台山、四明山、镜湖和山西的诗歌,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地理知识。根据诗人关于浙东运河、会稽古城和名人的诗歌,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浙江历史文化的知识。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浙东唐诗之路,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的发展。

第五,有助于扩大浙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自唐代以来,浙江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地区,并与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联系。随着大量优美的唐诗被介绍到日本、韩国等地,这些国家的读者自然都读过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尤其是一些日本古代诗人根本没有来过中国,但通过阅读唐代中国诗人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他们也写了一些关于游山西、游惠济和去天台的诗,在想象中游历了“浙东唐诗之路”。就这样,唐诗成为了连接浙江和日本的历史文化纽带。因此,深入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对于扩大浙江在海外的影响力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巩:我想在这里问几个问题。唐诗之路在浙东越来越重要,所以唐代以后的诗人经过浙东,写了很多关于这个地方的诗。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把后人的诗带入浙东唐诗之路?在时间上,我们是否严格限制浙东唐诗走向唐代的道路?如果我们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谈,那么唐代以后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诗歌呢?

陆:唐诗之路,既是空之间的路,也是历史之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认为唐诗之路是从东晋开始的,然后都属于衍化。那么派生就会带来发展和变化。唐诗之路是以诗歌为载体的多种文学形式的融合。所以,唐诗之路是介于地理,空时间和历史之间的道路。浙东唐诗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内涵可以延伸、追溯、衍生于未来,但主题依然是唐诗之路。

龚:也就是说时间上是有弹性的,可以往后看,往后发展。

林嘉莉:文学有一代又一代,唐诗主要兴盛于唐代。宋朝以后,有了变化。我非常同意鲁先生的观点。东晋以来,我们的唐诗之路逐渐成型。唐诗宋词无与伦比,未来的发展变化可以视为唐诗之路的延续。

唐:我想问一下陆先生。你说浙东唐诗之路从东晋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唐以后。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中,内容如此丰富,外延如此广阔,我们能否分段或分流派研究浙东唐诗之路?

陆:现在还没有考虑分校,分校是必要的。但目前不知道有学者在做细分工作,希望大家都能做细分研究。比如从初唐谢灵运到沈嵩,这段历史值得深入研究。唐代以后,各段的情况如何是研究的重点。是否应该按照我们的早盛晚晚来分段,或者如何定义,它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方明:非常感谢你的精彩采访。

自1991年朱月冰先生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以来,学术界一直十分重视。随后,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著作逐渐增多,研究切入点也丰富多彩。去年底,《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家委员会专门提到“浙东唐诗之路”,浙江专门以“唐诗之路”为宗旨召开了几次会议。老师们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思考和交流也让我感触颇深。我想就五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厘清一些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如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位置的界定。“浙东唐诗之路”是钱塘江经绍兴,再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山西再至新昌,再至台州天台、温州的一条路线。学者们对这个定义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应该解释清楚。

其次,关注“浙东唐诗之路”的时间段需要进一步界定。唐诗之路既是创作之路,也是传播之路。只是制造一条“创作之路”应该仅限于唐朝。但我们把它看作是“沟通之路”,时间的概念是可以延伸的。只有这样,文化才有生命力。

第三,唐诗之路不局限于浙东。相比较而言,浙东唐诗之路未必是最繁华的,但我们需要探索浙东最具特色的唐诗之路。我的家乡在甘肃。唐朝的时候,甘肃有一个地方叫凉州,也就是现在的武威,很多诗人曾经在这里停下来写诗。鲁先生还说,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还有待商榷,以便与其他地方的唐诗之路进行比较。

第四,《唐诗之路》本质上是一部历史研究,始终是一部有价值的研究。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也是专门的历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唐诗之路》研究的对象是诗人和诗歌创作,这是我们文学史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唐诗之路,我们不仅可以探究唐代浙东的文化史,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细节。框架虽大,但能在细节上把握文学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历史范围和概念下,研究可以保证一定的深度。刚才唐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了唐诗对浙东品茶评茶的影响,描述了诗人对品茶本身、品茶过程、品茶工具等细节动作的重视。我想,学者们可以通过唐诗挖掘类似的细节,也可以为我们思考“浙东唐诗之路”增添色彩。无论是宏观衡量还是微观聚焦,“浙东唐诗之路”仍需深入探索。

第五,“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支撑。我们的唐诗是各个时代流行的文学形式,唐诗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术研究解决问题,思想交流产生火花。这就是面试的意义所在。我在今天的研讨会上被教导。

  龚缨晏:感谢方老师的恳切建议,谢谢老师们的分享与对话。还有在场的所有同学,谢谢你们今天的到来。虽然我们今天的座谈会迎来了尾声,但我相信,大家研究“浙东唐诗之路”的脚步不会停歇!再次感谢到场的每一位,谢谢大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大哥资讯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dggaoda.com/news/redian/36728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桃色情缘 四川巴中女子身陷桃色陷阱被骗百万 警方跨省追捕五人落网 下一篇: 极限词 走了网络差评师 又来“极限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