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哥资讯网 > 国际新闻 > 正文

白鱀豚 长江全面禁捕休养生息十年 白鱀豚或可归矣

导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王鼎长江十年禁捕禁养,否则可以退明年,长江流域将开始实施全面禁渔。这是人类活动以来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生活在长江中的水生生物也是如此。王鼎多年来一直在等待如此巨大的生态保护努力。此时,距离宣布白海豚功能性灭绝已经过去了12年。41年前,在武汉东湖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王鼎

长江十年禁捕禁养,否则可以退

明年,长江流域将开始实施全面禁渔。这是人类活动以来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生活在长江中的水生生物也是如此。王鼎多年来一直在等待如此巨大的生态保护努力。

此时,距离宣布白海豚功能性灭绝已经过去了12年。

41年前,在武汉东湖附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了白鳍豚研究组,如今已演变为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群。王鼎的生命一直与这只只生活在长江中的淡水海豚息息相关。

作为研究者,他看到被调查的白海豚数量从400只到300只,再到200只,再到不到100只,最后被固定为“0”。他和同事们还照顾了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色海豚“奇奇”。

在白海豚难觅踪影后,王鼎被迫进入研究的后半部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护另一种淡水海豚——长江江豚上。

“我们不仅在保护物种,延缓它们在地球上的消失,也在保护长江。它们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它们的生存状态代表着长江的生态健康。”江城初夏,雨多雾,王鼎的脸像是氤氲水汽下的城市,多少有些凝重。

生活在白海豚博物馆的“奇奇”

习近平关于长江生态保护的讲话

2016年,习近平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重视大保护,不要搞大发展”。2018年,习近平再次视察调研长江经济带时强调,新形势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华西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雷远东柴凤菊武汉图片报道部分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

来自七个国家的专家联手搜寻了38天,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从武汉南王山西路开车,拐进一条小路。一直往前走。山坡上有一个白色的鲭鱼馆。

有27年历史的体育场看起来有点老,四周树木葱茏,到处都是白色海豚的痕迹,这是一种狭长的动物,有吻,包括入口处的雕塑、玻璃上贴的图标、海报等等。

但仅此而已。博物馆里没有白海豚,但有江豚住在那里。

12年前的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快报》发表了一份报告,宣布白鲭鱼功能性灭绝。

王鼎说不出他的感受。王鼎说不出他的感受。

"王鼎,没有海豚的保护,你是怎么保护白海豚的?"他经常听到别人的问题。“悲伤”这个词太轻了,无法形容。

王鼎,61岁,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后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空。曾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工作,从事鲭鱼、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根据王鼎领导的国际联合科学考察,白海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中外合作科学考察。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7个国家的40多名团队成员。参与考察的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海豚保护基金会、瑞士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日本国家渔业工程研究所、哈布斯海洋世界研究所、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研究中心、洪湖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石头

检查于2006年11月6日开始。专家组先从武汉上到宜昌,再下到上海,最后回到武汉,历时38天。他们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监测设备,但他们对长江中没有鲭鱼的踪迹感到失望。

调查结果公布一年后,白海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武汉白海豚博物馆。

后鲭鱼时代

提出“江豚保护”计划,人工繁育3只淡水江豚

“这次调查发现,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队员们一致认为,如果长江环境继续恶化,10年后长江江豚的状况很可能和现在的白豚一样,只能在几个江段看到……”调查后的第二年,王鼎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写道。

他们开始拯救长江江豚。

江豚和白海豚都属于鲸目动物,是长江中仅有的两种哺乳动物。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度危险”。江豚比白海豚小,肤色黝黑,嘴巴弧度长,正面看起来像是在微笑。

“江豚的数量下降得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约为1.5%,2006年约为6.5%。从2006年到2012年,达到13.7%,并在不断加速和下降。”王鼎说。

2012年11月至12月,原农业部牵头开展长江淡水海豚调查。据初步估计,长江干流江豚约500只,鄱阳湖450只,洞庭湖90只,合计约1040只。经过这次调查,王鼎提议立即对长江江豚进行“物种保护”。

为白海豚提议的保护框架现在适用于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这三大保护措施,是白海豚研究组的专家在1986年举行的淡水海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可惜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过了最好的保护机会。

“我们现在可以说,这三大保护措施为江豚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鼎说,在原地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八个海豚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将减缓它们的灭绝速度”。在迁地保护中,江豚数量已达到120只,为避免野外物种灭绝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人工养殖中,江豚“陶涛”于2005年出生于某水产研究所,如今已14岁。2016年,水产科学研究所与天鹅岛自然保护区联合攻关,在网箱环境下成功繁殖江豚贝贝。2018年6月2日,第三只人工繁育的江豚F7C在水产所出生,“长得很好”。今年6月,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发起征集名称活动,将于今年10月24日“世界淡水豚日”公布名称。

刘、、等科研人员与“奇奇”合影。

个人名片

王鼎

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同年起从事白鲭鱼、长江江豚、宽吻海豚、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声学、行为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新闻链接

长江禁捕大事记

2002年,长江中下游春季禁渔3个月。

2003年,长江10个省实施了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政策。

2016年,长江三个月春季禁渔期延长至四个月,禁渔范围扩大至长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

2018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逐步实施全面禁捕,新建保护区自行挂牌并实施全面禁捕。

2018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层面针对单个流域发布的水生生物保护文件。

2019年1月11日,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支持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创业。明确提出未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捕10年,期满后是否放流捕捞将重新评估。长江全面禁捕,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轩、王鼎及其同事多年来的呼吁。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全面禁止逮捕的时代即将到来

留住长江优质种子资源

保护区完全禁止捕鱼

“这很难。有很多事情要考虑。比如,怎么处理这么多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渔民,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做。”王鼎说,无论从生态保护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都不容忽视。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占全国淡水总面积的50%,但长江干流渔业产量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产出毫无意义."

但对于养殖业来说,所需品种每隔几代就需要其他种子来强撑,强撑需要优质的野生资源来完成。“而我国最优质的渔业种子资源都在长江,我们为什么不禁止长江呢?捕捞,保存优质种子资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基础?”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公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表示未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将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捕10年,期满后再重新评估是否放流捕捞。

近几十年来,长江生态保护意识悄然发生变化。“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王鼎说。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刚结束,大家都一心扑在发展上。当时谈保护,没人听,也没人关心。第二阶段,“你说别人会礼貌点头,但他们什么都不会做。”第三阶段,“你说别人会认真听,认真做一些事情。”

“我想我们可能要进入第四阶段了。也就是你不用说,别人会发现的。”王鼎说,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长江保护工作,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主动上门,希望提供科技咨询。

白鲅鱼和江豚只生活在长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王鼎说:“它们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它们的生存状态代表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不仅做物种保护,我们还通过保护它们来保护长江。”

2018年4月,环保志愿者在安徽芜湖为一只疑似白海豚拍照。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但也许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只白海豚可能真的会跳出水面。

奇奇的故事

救救受伤的奇奇,人工饲养20多年

如果说是鲸鱼保护生物学学科群的第二代研究员,那么79岁的刘应该属于第一代。

196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刘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当对白海豚的研究形成时,他是成员之一。

也是他把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海豚“奇奇”从湖南带到武汉,陪伴了他20多年。而“奇奇”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白鲭鱼。

我第一次见到齐琦。“它造就了一代科学家。”

1980年1月11日晚上8点,湖南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打电话给水生生物研究所,说当地渔民捕获了一只活的白海豚。

当时,中国第一个白海豚研究小组成立已有两年,研究人员还没有与活着的白海豚近距离接触。

"那天非常冷,树上结满了冰、雪和雨。"刘在连队里发现一辆破吉普车,一行四人连夜赶往湖南,并于次日凌晨5时抵达城陵矶。

天亮后,他们在城陵矶河边的浅水区等待“齐琦”。“第一艘渔船过来了。我看到船头对面有一只白色海豚,我很着急。它是怎么死的?其他人告诉我,不是这艘船,而是它后面的那艘船。”它是一只不到两岁的雄性白海豚,用麻绳绑着渔船在水里,背上有两个血洞,看起来很吓人。

刘和他的同事用稻草和棉絮把它带回了武汉。它有自己的名字“奇奇”。齐琦背部的伤口已经发炎溃烂,高烧不退。水产所请了北京动物园的兽医来治疗,半个月都没治好。“我不这么认为,这必须改变。”刘用无菌纱布做了一件背心,背心层涂了不易融化的油性药物,既能保持药效,又能防止感染,不易脱落。令人惊讶的是,“齐琦”的烂皮伤口慢慢愈合了。

大多数人对白海豚的了解都来自于对“齐琦”的研究,包括行为、繁殖、血液、生理、生殖、疾病诊断和预防,这些研究领域的空白海豚被一一填补。

“可以说,它造就了一代科学家。如果没有对白海豚的研究,保护长江江豚就不会成功。”刘对说道。

再见奇奇,“希望能在长江里看到白色的江豚。”

传说终于结束了。2002年7月14日,“齐琦”在白海豚博物馆老死,成为一具没有生命的标本,永远留在那里。

它是一只孤独的白海豚。1986年,在该研究所捕获了两只白海豚。男主的父亲因为年龄太大,无法适应人工环境,不久后去世,女主的女儿因为间质性肺炎离开。1992年,水产科学研究所为奇奇建造了白海豚馆。但从那以后,刘再也没有为奇奇找过搭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里的白鲭鱼就很难见到了。刘也老了,退休了。他经常被邀请参加科普活动,一遍又一遍地讲“齐琦”的故事。

“在长江里,白海豚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人类。”"你知道有多少只白海豚被那些螺旋桨、滚钩、迷宫和电弹杀死了吗?"说到刘的兴奋,的声音有些颤抖。

2018年6月2日,刘出现在央视《朗读者》栏目,讲述他与的故事。在这个节目中,他背诵了林语堂的作品《享受自然》,并把它献给了《齐琦》。

“我们的星球是一个非常好的星球。昼夜、早晚都有变化。”"有孔雀、鹦鹉、云雀和金丝雀在唱着无法模仿的歌."“宇宙中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但是这里没有白海豚。

"你认为白海豚已经灭绝了吗?"记者问。刘沉默了很久,只回答说:“我希望在长江里看到一只白海豚。”

华西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雷远东

专家解释

功能性灭绝并不意味着没有

阿津郭璞在秦汉时期注释《尔雅》时,曾这样描述鲭鱼:“河里的人很多”。它们在历史上广泛分布,在三峡水域、洞庭湖、鄱阳湖甚至钱塘江都有过白鲭鱼的踪迹。

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长江中大约有400只白海豚,1986年估计约有300只,1990年不到200只,1995年不到100只。1997年,原农业部组织大规模调查白鲭鱼,发现白鲭鱼13条。1998年和1999年的调查数据为4。2006年,调查结果为“0”。

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快报杂志发表了一份报告,宣布鲭鱼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王鼎说。灭绝是关于物种或生物群体生活条件的最严重的概念。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做出了严格的定义,只有在确认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灭绝。白鲅鱼的最大寿命可达30年以上,在没有白鲅鱼观测记录的情况下,至少需要连续30年才能宣布物种灭绝。

但这并不能带来任何安慰。

“功能性灭绝是从种群繁衍功能的角度来说的,这意味着它在自然环境中维持自身生存繁衍的能力可能已经丧失,也就是说它已经丧失了种群恢复的功能,注定在一定时期内灭绝。”根据2006年的调查结果,可以肯定的是,白海豚的数量非常稀少。

如果我们不及时行动,长江中的另一种淡水海豚——江豚,也可能走上白海豚的道路。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豚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人工繁育方面,已经诞生了三只江豚。

然而,王鼎说,“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人工繁殖来拯救这个物种。人工育种只能为研究工作提供机会。通过研究了解他们,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开展野外保护工作。”王鼎说,为了物种的延续,最重要的是保护原生环境。

华西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雷远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大哥资讯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dggaoda.com/news/guojixinwen/36756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甜柠檬效应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下一篇: 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 揭秘灵魂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