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哥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什么柴不能烧 长江流域有条“烧柴带” 红豆杉等濒危植物被当柴烧

导语:长江流域有一个“柴火带”,把濒危植物当柴火烧,农民一年要烧三四吨松树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苏、、徐“我在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濒危植物红豆杉被农民烧毁。农民不认识叶,把叶当成‘杂木’。”三峡植物研究所所长向秀发视察长江沿岸时,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珍

长江流域有一个“柴火带”,把濒危植物当柴火烧,农民一年要烧三四吨松树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苏、、徐

“我在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濒危植物红豆杉被农民烧毁。农民不认识叶,把叶当成‘杂木’。”三峡植物研究所所长向秀发视察长江沿岸时,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珍稀甚至濒危植物被当作柴火焚烧!"这种燃烧的稀有植物在长江沿岸很常见."

  

在大别山,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堆满了柴火。这些照片都是新华社记者苏拍摄的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森林和绿地资源丰富,堪称“中国绿色核心”。然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也发现,长江流域大别山、武陵山区、三峡库区、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烧柴”现象。

在很多地方,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普遍烧柴,不仅造成空空气污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威胁着珍稀甚至濒危植物物种的安全。专家建议从长江流域绿色保护的角度采取措施应对。

一家茶厂为春天泡茶准备了很多柴火。

大量烧柴导致“村里点火,户里冒烟”

春节期间,新华日报电报员来到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采访。由于天气又湿又冷,一路上看到很多人围着火盆取暖,火盆旁堆着一捆捆柴火。路过农舍时,村前村后都堆着柴堆。上山砍柴,在院子里用斧头劈柴,是很多人冬天的主要劳动。

在海拔1800多米的一个村子里,在50岁的农民老余家的院子里,大量的砍柴特别引人注目。“村民们还是普遍烧柴火。这些柴火是从附近山上砍下来的,有灌木树枝和大树干。”老余指着远处的一个山包说,村里的山以前都是树。近年来,这些树被村民烧毁,种上了庄稼。现在柴火越来越难找了,只好去远山找。老余说,村民平时烧的柴火主要是山上的松树和栲树,一年要烧三四吨。除了做饭,他们还需要保暖。

在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区,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从房屋到道路,从自来水供应到农村学校,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只有烧柴还保留着过去的传统。

沿着山路18号弯,记者在大别山深处的村庄和农民中发现,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在屋外烧柴、堆柴。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标配”就是一堆堆放整齐或随意的柴火。席间,几乎每个村子都弥漫着硝烟。虽然风景很美,但村子里充满了烟雾。

一个农民指着屋檐下的“小海山”说:“这一堆要烧两三个月。”记者看到,很多柴火都是从直径很大的原木上砍下来的,有的手很重,材料非常精细。越靠近树心,年轮越密,颜色越深。

走进民宅,柴火正在灶台和壁炉里燃烧。有些人从烟囱里抽得不好,房间里全是烟。当他们离得很远时,人们看不清楚。记者被泪水和咳嗽熏得喘不过气来。在这些家庭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眼睛都被烟熏红了,但他们说他们已经习惯了。

“一壶酒一把火,除了皇帝就是我!”有些山民乐呵呵地说。

在长江流域的许多山区,因为烧柴,“烧村烟户”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也烧很多柴火。有的茶厂里里外外堆满了几米高的“柴火墙”,据说是春天采茶后用来“炒茶”的。其他如石油车间、山货车间也有类似场景。

重庆工商大学生态经济学教授温传浩长期研究长江沿岸烧柴问题。“长江流域山区森林植被丰富,烧柴现象较全国其他地方更为突出,呈现出空间差异明显的分布特征。”文传浩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专门走访了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发现连一些县城都普遍烧柴。

大别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柴火。

红豆杉、黑楠、三尖杉作为“杂木”扔进灶台

三峡植物研究所所长向秀发长期沿长江实地考察,对三峡库区珍稀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他有过许多难忘而痛苦的调查经历。

“去年3月,我走访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农户家中一捆柴火里有20多棵三尖杉。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头发说:“这种植物生长非常缓慢,需要几十年才能长到直径5-6厘米。这把刀下去,一株珍稀植物就没了。”

“去年6月,在长江中上游的另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看到一株长3米多、直径20多厘米的黑楠,被村民砍回家当柴火。这个Runnan大概有六七十公斤,也是二级保护植物,至少生长了三五十年。”对头发说。

据向秀发介绍,除了珍稀植物,一些濒危植物,如红豆杉,也会被群众当作柴火焚烧。“前年,我在保护区的时候,看到有人砍红豆杉烧了。上前询问,才发现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红豆杉,把它们当成“杂木”。这种情况,我经常在实地考察时遇到!”

专家发现,有些人在烧柴时喜欢选择重量大、密度高的“杂木”。这种木材被制成柴火并烧成木炭。它燃烧时间长,火力强,有些燃烧时还会释放出浓郁的香味。饭菜和烘焙食品自带“木本”,特别好吃。

但这些“杂树”实际上是具有很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珍贵树木”。“我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发现,现在很多人烧柴都喜欢选择木质好的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于表示,长期以来,在木匠的指导下,普通人认为柏树、橡树等优质硬木很难锯、刨,很难加工家具或建筑构件。而且这些树在烧柴的时候非常耐烧,所以人们喜欢把它们砍了。但事实上,这些树生长缓慢,价值高,是制作高档家具的好材料。

受访的生态学家认为,植物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家万户砍柴烧柴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生态敏感的长江沿岸更为明显。

“例如,杜鹃花是关于蜜蜂采集蜂蜜的。如果这种植物没有了,蜜蜂就不能生存。比如茯苓,松树下没有真菌就长不出来。如果没有松树,自然就不会有细菌,更不用说茯苓了。还有天马,树根上需要蜜环菌,不然活不下去。”告诉修发,动物靠植物不仅是为了食物,也是为了药用。可以说对植物的伤害对全身都有影响。

文传浩还认为,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一个物种和一个或多个其他物种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共生关系中一个物种的毁灭,可能会影响另一个甚至几十个其他物种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消灭一个物种很容易,但修复一个物种却很难。一些物种已经消失,很可能无法再修复。”文传浩说,一丛不起眼的杜鹃花可能生长了几十年,修复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一些山区集镇,许多居民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使用木柴作为燃料。

除了“习惯”,群众在烧柴上更是束手无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煤、电、气等能源纷纷进村入户,给群众带来了更多的燃料选择。但是为什么长江沿岸的人还热衷于烧柴呢?

有人说除了烧柴别无选择。“煤更贵。今年是850元一吨。一个家庭一个冬天大概需要2吨煤,一两千元,不值得。村民有空就去山上砍点柴火,钱也能省下来。”受访农民老余说。

此外,木材质量差、用途少也是人们砍柴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木材使用较少。山上交通不便,运柴火困难,卖的钱不够运费。烧柴火更划算。”老余说,村里种的树卖不出价钱,但他们不敢种珍贵的树。因为平时没人管,怕被别人偷走。

据记者调查,长江流域部分烧柴区县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和不同层次的“农村电气化示范县”。有的地方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县城燃煤、燃油锅炉推广电炉,农村也推广电、气,还建了一些光伏发电项目,但烧柴问题依然大量存在。这些地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缺乏大规模的竹木加工业,树木的价值无法转化。

此外,替代能源的缺乏仍然困扰着一些偏远的山区。大别山有些地方反映,有些山区县没有油气煤炭资源,公路运输成本太高,很多人根本负担不起。即使买得起,很多人也会因为经济原因选择烧柴。

在电力供应方面,一些“烧柴县”也有困难。比如在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山区城镇还没有通电的县,为了解决人们用电的问题,简单修建了一批小水电配套电网,一度改善了人们的能源问题。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设备和线路日益老化,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已不能满足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在无法有效保证供电的情况下,烧木头的问题会加剧。

“此外,跟不上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说到头发,一方面,百姓长期烧柴,形成习惯和误解,又觉得烧柴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来的顺手;另一方面,人们对稀有植物缺乏了解,不知道它们燃烧的是什么。同时,当地政府对烧柴的危害重视不够,认为是小事。

有县乡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漫不经心地说,长江流域的山区县森林资源丰富,每年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的树木,不烧掉似乎也没用。一些干部认为,农民烧柴可以节约能源成本,促进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但干部们也普遍认为,长远来看,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保护,推广应用清洁高效能源。

在大别山深处的这个村子里,很多柴火堆积在屋外。

需要扭转“家庭不清”和“管理薄弱”的局面

有生态专家表示,长江沿岸有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优良,但很多地区也存在很多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三峡库区土地贫瘠陡峭,以石灰岩和砂岩为主土,含水量相对较低。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修复起来极其困难。因此,禁止乱烧柴火刻不容缓。

“不是所有的柴火都不能烧,但需要科学划分,有序处置。能烧的柴可以烧,不能烧的柴不能烧。”温传浩表示,从生态角度考虑烧柴问题,人类科学、适当、有序的干预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文传浩、项发等专家认为,当前整治烧柴乱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工厂台账。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某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哪些物种强哪些物种弱等信息。,并建立详细的台帐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对生物多样性有足够的了解,我们才能知道哪些需要保护,哪些不需要保护。”向秀发说,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县、乡镇,甚至每个农场都有植物名录,会实时更新。然而,在我国,即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了“家庭资源不清”和“无保护”的困境。

在大别山深处的这个村子里,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房屋,还有成堆的柴火。

其次,我们应该增加知识的普及。针对既定的台账,要宣传群众的知识,告诉群众什么可以烧,什么不能烧,什么要烧得恰当。专家说,普及知识的成本可能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但比几千万甚至更高的培育修复投资划算得多。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文传浩建议,对交通不便、相对贫困的地区给予能源补偿,对清洁能源建设薄弱的地区加大投入,引导使用清洁能源,提倡烧柴,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能源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需要考虑如何供给,如何补贴,制定精准的政策,这样引导才能有效。”

此外,于教授还建议,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特别是长江沿岸的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目前应采取更多措施使优质硬木种更好地生长。“对于天然林来说,15到20年是优化的最佳时期。现在中国的天然林已经30年了,正是优化树种的时候。”相关专家建议,天然林要及时优化,否则会出现森林质量差、树木价值低的情况,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长江流域烧柴地域跨度大,涉及人员多,原因复杂,管理起来需要时间和投资。建议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三峡库区采取上述措施,先试后用,取得经验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对头发说。

在大别山,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堆满了柴火。

记者笔记

重视“烧柴现象”关爱绿色长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苏、、

绿色是母亲河长江美丽的“底色”。为了保护母亲河,我们必须保护长江沿岸郁郁葱葱的森林。但记者在长江流域部分山区的调查发现,很多地方的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仍沿袭着砍柴烧火的习惯,“烧遍每一个村庄,抽遍每一户人家”的现象广泛存在,对长江生态构成产生了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

每一根柴火的背后,都藏着生命的年轮。以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烧3-4吨柴火计算,长江流域每年的树木消耗量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可悲的是,群众砍柴的树木包括灌木和乔木,珍贵的植物如润楠、贯叶三尖杉,甚至濒危的植物如红豆杉。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比如三峡库区,如果一株不起眼的植物被砍伐,可能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过程。

众所周知,植物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植物生命的存在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植物生命的消失都可能给相关生态系统带来“蝴蝶效应”。

为什么很多森林资源被烧成柴火?一方面,很多地方的清洁替代能源跟不上,或者太贵用不上,或者太远用不上,人们只能烧柴度日。另一方面,人们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缺乏认识,甚至相关部门也无法知道什么该保护,什么不该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愚蠢的交代”。

多年来,中国大规模、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让中国越来越“绿”,长江生态环境稳步改善。“两岸一江碧水青山”的美好愿景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但是,要爱护长江母亲河的绿水青山,光提高绿化率远远不够。也要保持生态存量,提高森林质量。因此,应把减少砍柴烧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帮助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多样性和完整性。

采访中有人说:禁止烧柴。的确,对于绵延数千公里、涉及面广、地域广的长江流域“烧柴带”,解决“烧柴问题”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以服务为导向、以服务为补充。

为此,需要尽快出台配套措施,增加长江流域偏远山区相对清洁、性价比高的能源保障;要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摸清家底,建立台账;要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减少和避免群众无意识的过错;要发展科技手段,加大项目投资,合理有效利用森林生物质资源。

预计各地、各有关部门将立即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长江流域“烧琴烧鹤”的柴火,从每一个细节精心呵护母亲河生态系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大哥资讯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dggaoda.com/news/guoneixinwen/36672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北京外国人交友 北京老外图鉴:“不幸福”的瑞典人 下一篇: 东山再起的意思 东山再起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再起